央视剧评|《人生之路》:C位描摹改革开放进程中农村青年的命运轨迹
点击“CCTV电视剧” 订阅哦!
自3月20日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电视剧《人生之路》以来,收视率持续走高。
来源:中国视听大数据
《人生之路》之所以被热播热议,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这是一部少见的以农村青年尤其是农村知识青年为主要视角展开的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电视剧。
曾几何时,中国还是一个由农民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国家;
曾几何时,中国的电视剧中还不时活跃着中国农民的身影。
然而,与经济效益挂钩才能实现产业化发展的电视剧,与越来越远离中国农村生活场景的创作者们叠加起来,使得中国电视剧越来越远离中国农村这个重要生活场景。
很多电视剧把都市人——包括少量进入都市的农村打工人——作为最主要的表现对象,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知青剧兴盛的时期,农村和农民也主要是下乡知青“公子落难”的背景与陪衬。
进入新时代之后,一系列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制作播出,才把农村再一次推到了荧屏的中央,比如《花繁叶茂》《山海情》《山河锦绣》等。
屈指四十年过去,当年的高加林、高双星、刘巧珍、刘巧玲们大多进入了城市,与尚在农村的高加林、刘巧珍、刘巧玲、高明楼、刘立本、马栓们,构成了这部电视剧的庞大观众群体。
无论他们如今身在城市,位居中产及以上,还是家居农村,一旦接触到这部电视剧,都容易有意无意地把自己代入剧中一众虽普通但奋进的艺术人物身上。
此时此刻,历史怀旧的情绪,已经成为观剧的重要动力。
可以说,《人生之路》中的人物群像,具有非常鲜明的典型性意义。
去掉因戏剧性需要而设置的冒名顶替上大学这个艺术性外壳,高双星代表着那些通过上大学跳出“农门”的农村青年。
这些人数量有限,但借助当时上大学即有工作的优势,因其才华而得以在城市立足并成家立业,也因其收入有限又来自农村,而常常受到某种歧视。
陈晓扮演的高加林是农村没有考上大学却凭借自己的才华和不屈的奋斗改变命运的理想青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去掉被人冒名顶替而未能考上大学这个戏剧性的外壳的高加林,才是小说原著中最具代表性的农村青年。
在现实生活中,未能考上大学的高加林们,很大一部分会像马栓一样在农村生活——在这个意义上,马栓其实就是继续呆在农村的高加林,而高加林就是进入城市的马栓。
还有一部分高加林们,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涌入城市,寻找自己的未来。
他们或许学历不高,但他们大多会不怕吃苦,会百折不挠,最终搏下自己的一片天地。
其实,去掉爱情与婚姻的戏剧性外壳,巧珍和巧玲是女性意义上的马栓与高加林,她们由农村走向城市的道路,其实是当今无数农村女孩人生道路的缩影。
从高双星到高加林、刘巧珍、马栓、刘巧玲,这一系列艺术人物构成了当今农村知识青年的荧屏群像。
他们或许在人生中曾经犯下某种错误,但吃苦耐劳、不屈奋进的人生精神,艺术地折射出曾经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快速奋进的重要动力来源。
他们不仅能打动那些与高加林们年龄差别不大的观众,尤其是有农村生活背景的观众,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打动那些当今虽然上了大学但找工作并不容易的青年大学生群体。
无论他们生于城市,还是生于农村,同样需要高加林般百折不挠的人生精神。
在这部剧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并未被浓墨重彩加以表现的一些次要人物,如高明楼、克南妈、马占胜、周老师、秀礼妈等人,鲜活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在剧情方面,基于路遥的小说《人生》,在前有电影版《人生》(1984)、电视剧版《人生》(2014)的基础上,2023年的《人生之路》对原有剧情作出了重大的改编与扩展。
剧情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大西北,延展至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互联网已经崛起的大上海;
弱化了高加林与黄亚萍性格中的负面因素;
弱化了原作中的伦理评价因素;
肯定了基于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的爱情观;
强化了与时俱进、努力奋斗的时代精神,具有很强的励志色彩。
新增的高双星顶替高加林在上海上大学、毕业后留沪成家立业的线索,与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的事业与爱情均形成了正反两面的对比关系,体现出较强的创新性与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
电视剧《人生之路》呈现了以高加林、刘巧珍为代表的平凡人与时俱进、不屈奋斗的人生故事,艺术地再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农村青年尤其是知识青年与命运的博弈和成长轨迹。
从更高的艺术水准来看,该剧在时代风貌的重现上、人物性格的描绘上、剧情逻辑的设置上、爱情关系的表现上,还是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期待在未来类似作品的创作中,思想性与艺术性能够得到更高程度的结合,叫好与叫座同在。
评论员 李胜利
更多精彩央视剧评点击
总监制丨庄殿君 夏晓辉
监 制丨杨春果 赵颖新
主 编丨杨 珺
责 编丨罗石曼